传说朱元璋打仗路过皖南昭潭,百姓用米粉皮包着菜馅招待他,皇帝吃得直夸“绝杀”!
老景德镇人爱说“恰粑要趁烫”,一笼十个,配碗肉饼汤,四块钱就能撑到晌午。
小个五毛大个六毛,排队的本地人操着方言喊“老板,来十个辣的,再捎带碗潵饭”,
粉条裹满红油,豆芽脆萝卜干咸,花生米炸得喷香,一筷子下去辣得嘶哈嘶哈还停不住嘴。
上桌时服务员当面敲泥壳,咔嚓一声,热气混着酒香直往鼻子里钻,
明清时跟着景德镇瓷器漂洋过海,乾隆爷下江南都点名要尝,你说这酥饼得有多金贵?
整箱扛回家,老辈人直呼“恰噶”(厉害)!走亲访友拎一包,比说啥吉祥话都管用。
乐平人管桃酥叫“国民点心”,逢年过节红纸包着,绳儿一扎,送的是手艺,也是念想。
连老百姓都喊“恰饭冒?来嘬块煨肉!”(吃饭了吗?来吃块煨肉!)现在老字号餐馆还守着古法,
其实做法不难,家里有烤箱也能试——土裹肉,肉包菜,慢火煨到天擦黑,揭开陶罐那刻,保准全家老小抢着啃骨头。
春秋时寒婆为省粮创制的“救命粑”,经伍子胥传到吴地,又在北宋窑火里翻新,
景德镇人拍胸脯:“没恰过碱水粑,算么得来过瓷都!”(注:“恰”在景德镇话里是“吃”的意思)
肉质酥烂得能用筷子挑起筋膜,汤汁黏嘴带胶质,本地人喊它“扎肉”(结实得很)。
赣地人刻进基因里的执念,这口用大米熬出的琥珀色软糖,在乐平高桥村传了百来年。
火候最要紧,熬嫩了黏牙,熬老了发苦,全凭老师傅用木铲撩起糖丝的成色拿捏分寸。
别看它朴实,里头藏着《金匮要略》的方子,胃寒的人拿热水化开吃,比药汤子顺口百倍。
油条得炸两遍才酥脆,麻糍要蒸透再捶打半小时,芝麻糖得按1:3的比例拌——多一分齁甜,少一分不香。
如今这味儿成了景德镇人的“社交货币”,麻石弄老巷口那家店,本地人拎着保温杯就能唠半天,
嗑开壳儿,先是甜味打头阵,接着辣劲儿直冲天灵盖,舌尖麻得直哆嗦还停不下手。
午后再到老茶馆,粗陶碗浮梁茶配冷粉,辣得嘶哈嘶哈,邻桌爷叔递来瓜子:“后生,恰口龙姣解解辣!”